香港品牌
政府資訊中心 English 搜尋
搜尋 網頁指南聯絡我們
施政報告
施政綱領
重點
網上廣播
新聞稿
過去的施政報告
 
 
重點
 

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二零零五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鞏固經濟復蘇、扶貧紓困及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的方法。報告包括多項措施以改善施政、把握香港的獨特優勢、在文化及創意產業與舊區更新等新領域推動發展、及強化香港的亞洲國際都會地位。

鞏固成果,繼續前進

「目前香港的經濟形勢,可以說正處於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的最佳狀況...隨着失業、通縮、負資產和財赤等問題全面得到緩解,市民對經濟前景恢復信心。」

確立施政理念

「我和特區政府的同事經過深刻反省,全面檢討政府在施政上的成敗得失,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我們正視市民對施政的批評,積極回應市民的訴求。」

特區政府會:

  • 確立「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
  • 在未來三年撥款共六千萬元進行公共政策研究
  • 增加對區議會的支持,及幫助民政事務專員更好地解決社區問題
  • 藉以下措施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
    -以公平原則施政,反對「官商勾結」
    -維持中產階層的穩定,增加教育及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
    -提倡包容共濟,尊重不同觀點
  • 推動民主進程
圖
圖
圖

緊貼民情

「在起草這份施政報告的過程中,我又聽取了社會各界很多意見,總括來說,社會大眾比較關注的問題有十一個。」

增加就業

  • 繼續進行公共工程建設,為約四萬五千多人提供就業
  • 延續公營機構約一萬個臨時職位合約
  • 杜絕非法勞工從事建築裝修等行業
  • 研究「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問題

扶貧紓困

  • 推出兒童發展先導計劃,減少跨代貧窮
  • 為貧窮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適當的學習和上進機會
  • 投放一億八千萬元,為體弱長者提供長期護理宿位
  • 為更多長者提供回內地養老的選擇
  • 加強對嚴重殘疾人士的支援
  • 成立扶貧委員會,研究在經濟、就業、教育和培訓等方面的扶貧工作
  • 利用二億元攜手扶弱基金,推動政府、商界和社會福利界三方面共同扶助弱勢社羣

環保工作

  • 扶助環保工業的發展,及考慮訂立回收法例
  • 向電力公司定出排放總量上限,以控制空氣污染
  • 加強與廣東省合作,減低四種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
  • 覆蓋十六段市區明渠
圖
圖
圖

發展教育

  • 增加本地大學學額,提高副學位畢業生繼續進修的機會
  • 鼓勵更多非本地生來港就讀
  • 積極推進「三三四」學制改革
  • 增撥資源,讓教師們繼續進修和參與專業發展活動 — 不會出現教師嚴重超額的情況
  • 研究推廣小班教學

市政工程

  • 在未來幾年就二十多項優先市政工程開始施工

營商環境

  • 取消地產建造業和零售業中不必要的規管

公平競爭

  • 注意燃油市場的競爭情況;並逐一認真處理其他類似的問題

商品及服務稅

  • 繼續研究開徵商品及服務稅,但在今後兩年半裏政府肯定不會實施這個稅項

醫療融資

  • 就公共醫療系統的長遠財政健全作出研究
  • 加強以社區為本的健康服務及衞生教育工作

人口政策

  • 就處理人口老化問題進行研究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 以開放的態度進行諮詢,並在作出決定時以民意及香港整體和長遠利益為依歸

「我們會繼續以開放誠懇的態度聽取民意,並會根據我們的施政理念作出回應,分先後緩急處理。」

圖
圖

推動發展

「在經濟復蘇之後,我們面對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鞏固成果,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在今後兩年半內,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仍堅持以發展為基調。」

促進發展的措施

  • 鞏固和壯大金融、工商支援服務、物流、和旅遊四大支柱產業
  • 在銅鑼灣及尖沙咀增設行人專用區,使香港成為更具吸引力的購物天堂
  • 深化CEPA前兩階段的成效,並就明年實施的CEPA第三階段內容諮詢業界
  • 促進粵港兩地緊密合作和泛珠三角區域的發展
  • 吸引更多內地企業來港發展

文化及創意產業

  • 培養和吸引具備多種才藝的複合型人才
  • 善用香港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有利條件,使文化藝術可更蓬勃發展
  • 設立文化及創意產業諮詢架構,探討有關產業的遠景、路向和組織架構
圖

舊區更新

  • 支持市區重建局的工作,加快市區更新和樓宇維修的步伐
  • 與香港房屋協會合作,推出三十億元協助樓宇管理和維修計劃

吸引精英

  • 採取更積極措施,吸引全球包括內地和海外精英人才來港發展

「促進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加快舊區更新和實施吸引精英策略,是我們轉向知識經濟的三項相關工作。」

圖

「我們看到香港人再一次發揮自強不息、能屈能伸、靈活應變、永不言敗的精神. . .香港經濟經過多年的艱難調整,已經擺脫困境,開始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2005 | 重要告示
修訂日期 : 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