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

(六) 宜居城市

理念

210. 要令香港人活得开心、有希望,对前景有信心,对香港有归属感,「宜居」是个重要的大前提。随着社会进步,市民对「宜居城市」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除了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的民生所需外,便捷的交通、绿色的郊野、美丽的海港、可持续的环境和具历史氛围的文物,以至文化、艺术、康体活动、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等,都是优质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让大家向往在这个地方落地生根。

交通运输

211. 香港地少人多,能够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全赖我们不断完善的公共交通服务和设施。多年来,政府一直推行以公共交通服务为本、铁路为骨干的交通运输政策,并锐意发展其他公共交通服务,补足铁路服务之余,亦让普罗大众有多项选择,出入方便。香港公共交通服务使用人次每日1 200万,占每日出行人次接近九成,比例之高为全球之冠,世界各大城市官员均不时来港考察和学习。

公共交通策略研究

212. 然而,我们不能自满,必须继续发展公共交通,提升服务质素,便利市民出入。今年6月完成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确立香港公共交通成功的要素,并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令市民可以享用更高效、便捷和多元的公共交通服务。政府正积极落实,当中包括:已于今年7月将小巴座位数目上限由16个增加至19个,提升小巴的整体载客量,应付尤其是繁忙时段的乘客需求,首批19座位小巴已投入服务。同时,我们正筹备推出具备「网约」特色的专营的士,以回应社会上对个人化点对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我们亦正与专营巴士公司筹备推出长途巴士新型服务及中型单层巴士服务的试验计划,为乘客提供更多选择,配合社区不同需求。此外,我们会继续跟进提升轻铁可载客量的短、中及长期措施,以及离岛渡轮服务长远营运模式的研究。

无障碍运输

213. 政府现正积极与相关小巴营办商商讨「可供轮椅上落的低地台小巴试验计划」的落实细节,并就新车款的规格及装置进行检验及审批,试验计划预计可于今年第四季于三条医院路线包括经玛丽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以及圣德肋撒医院分阶段开展。

道路基建

214. 政府亦全速推进多项大型道路基建工程,中环及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预计在2018年年底或2019年第一季通车,将军澳─蓝田隧道预计在2021年通车。此外,我们冀望立法会能尽早批准拨款,以建造中九龙干线。我们亦会逐步落实建造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并进行大埔公路(沙田段)的扩阔工程,以应付全港不同地区的交通需求。

铁路

215. 铁路是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每日平均载客量超过520万人次。香港的铁路整体服务表现维持稳定,达至国际最佳水平。沙田至中环线「大围至红磡段」及「红磡至金钟段」,预计将分别于2019年年中及2021年通车。到2021年,香港铁路网络将复盖全港逾七成人口居住的地区。为推动下一阶段的铁路发展,政府将有序地推展《铁路发展策略2014》的新铁路项目,争取在2018年内就屯门南延线和北环线(及古洞站)的铁路方案谘询公众,同时就东九龙线、东涌西延线(及东涌东站)和北港岛线展开详细规划工作。

216. 港铁系统在繁忙时间确实较为挤迫,个别延误事故引致服务受阻,对乘客造成不便。政府已要求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考虑鼓励乘客在非繁忙时间乘搭港铁,以分流繁忙时间的人流;以及加强向乘客发放实时车务资讯,让乘客可以及早规划行程。

纾缓道路挤塞

217. 香港与其他大城市一样,须处理大量的车流和人流。我们致力善用道路网络以缩短市民的交通时间,以及减少由道路挤塞所引致的社会成本。政府会继续按部就班推行纾缓道路挤塞的措施,其中一项措施是尽快筹备在中环及其邻近地区推行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纾缓繁忙地区道路挤塞的情况。此外,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短期及中长期措施,因应各区的情况增加泊车位供应,以减少车辆违泊的情况。我们会尽量优先配合商用车辆的泊车需求,并同时提供适量的私家车泊车位。这些措施包括研究开放现有供发展项目本身使用的泊车位及上落客货处作夜间公众商用车辆泊车位、要求发展商提供《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范围内较高的泊车位数量,以及在合适的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新项目增设公众停车场等。

高铁「一地两检」

218. 自本届政府上任以来,最受关注的其中一个议题是广深港高速铁路(高铁)香港段的通关安排。我们于今年7月25日公布高铁香港段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通关安排的建议后,社会上有广泛的讨论。高效省时的通关程序对全面体现高铁快捷、方便特点至关重要。世界其他城市和国家的跨境运输服务亦有类似「一地两检」安排,相信很多市民在外地出行时也享用过类似通关服务。而在深圳湾口岸自2007年起实施「一地两检」安排,一直运作畅顺,受旅客欢迎。在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的建议不单符合「一国两制」及不违反《基本法》,亦是务实和有效达致高铁发挥其运输、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方案,为乘客带来最大的便利,亦避免引起保安上的问题。政府已预告于今年10月25日立法会会议上就议题提出议案辩论,在检视各界人士包括立法会议员的意见后,便会依据早前公布的「三步走」建议,推展「一地两检」安排的后续工作,包括与内地达成《合作安排》,寻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定予以批准及确认,然后展开本地立法工作,以达致高铁香港段在2018年第三季通车时可在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的目标。

港珠澳大桥

219. 我们会继续全力推进另一个香港对外陆路交通联系的项目─港珠澳大桥(大桥)香港段的工程,以配合大桥通车。因应跨界通行政策落实措施等因素,并在粤港澳三地政府磋商及向大桥中央专责小组汇报后,我们会尽快公布整个大桥项目的通车日期。

行人友善环境

220. 政府将继续推展「香港好•易行」,鼓励市民「安步当车」,减少短途汽车运用,以改善交通挤塞和空气质素,并配合香港建设成为「易行城市」。「香港好•易行」将提供清晰方便的步行资讯、完善步行网络、缔造舒适写意及安全高质的步行环境,包括逐步在各区合适的行人通道加设上盖、在明年内选定两个地区研究试行创新及舒适的步行环境,以及在今年年底展开研究以检讨和改善有关上坡地区自动扶梯连接系统和升降机系统项目建议的评审机制等。

城市管理

221. 一个优质城市除了配备各项公共设施外,也要有良好城市管理配合。香港的城市管理水准在国际上一直备受称许,香港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我们拥有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团队以及多个专业质优的公营服务机构,包括机场管理局、港铁公司,各巴士和公共交通服务机构、电力及煤气公司。他们不分昼夜,24小时每天无间断为市民提供各项与时俱进的公共服务,保障市民生活及维持香港城市高效运作。

222. 香港在过去几个月接连受到台风吹袭,没有造成严重人命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足证我们的防御性基建,包括斜坡安全和防止水浸,发挥了作用,各个政府部门和公营服务机构啓动应急机制,从预警和防御工作、资讯发布、临时收容安排、紧急救援服务,以至风暴后迅速恢复交通和日常公共服务等,均有效和无间地作出协调,正好展示本港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更多极端天气,香港也不能独善其身。政府会提高警觉,着力防患于未然。政府会继续投资各项防御性基建,不断检讨及改善现行的应急机制和措施,提升我们防范和抵御天灾的能力。

楼宇安全

223. 城市管理亦涉及保障市民的居所安全,因此,政府亦重视旧楼维修的工作。在2009年推出的「楼宇更新大行动」已大致完成,惠及三千幢楼宇。

224. 现时全港共有超过五千幢住宅及商住楼宇楼龄50年或以上,若不及时检验及维修,将危及住客以至途人安全。为进一步保障公众安全,政府计划动用约30亿元推行「楼宇更新大行动2.0」,以一个强调风险为本、更聚焦于最有需要的业主、协助更到位的计划,为居于较高楼龄、应课差饷租值不超越设定上限的住宅或商住楼宇的自住业主提供资助,主要用以在其楼宇内按强制验楼计划进行所需的检验及修葺。

225. 在楼宇结构安全以外,提升旧楼的消防安全亦是保障市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一环。有见及此,政府亦计划动用约20亿元,资助旧式商住楼宇业主,履行《消防安全(建筑物)条例》下提升消防安全的要求。

226. 我们期望在明年下半年推出「楼宇更新大行动2.0」以及上述消防安全工程的资助计划,以助业主解决楼宇结构安全隐患及提升消防安全水平。另外,市建局现正进行「楼宇复修策略」研究,希望能延长楼宇寿命,减慢市区老化速度;同时亦正筹备一站式的「楼宇复修平台」,邀请不同专业团体及业内人士参与,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资讯和技术支援。

食水安全

227. 两年前发生的公屋「铅水」事件引起市民对食水安全的关注。政府会全力推行刚在今年9月公布的「提升香港食水安全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涵盖五部分,包括订立香港食水标准及推行用户水质监测工作;加强规管水喉物料和新建水喉装置的验收规定;推广建筑物水安全计划;加强有关安全使用食水的公众教育及宣传;以及在发展局成立一个独立专责小组,担任水质规管监督的角色,并展开详细研究,以制订一套适合香港的食水安全规管制度。

维港水质

228. 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完成后,维港水质已大大改善,因而今年维港渡海泳亦于维港中央举办,回复40年前渡海泳的相近赛道。为加快改善维港近岸气味问题,政府正就九龙及新界多个污水系统改善工程及雨水渠旱季截流器建造工程进行招标。观塘基本污水厂改善工程已于9月开始,其他工程将于今年内陆续开展。

美化海滨

229. 维港两岸是我们在市区内的宝贵天然资源。我们应鼓励社区善用海滨,增添生气活力,为市民创造更多优质的公共空间。我们会伙拍海滨事务委员会推动有关工作,包括提供合适的海滨用地予非政府机构营办社区设施或活动,并争取在2018年第一季以短期租约推出位于坚尼地城的一幅用地作社区园圃及相关用途。

环境及自然保育

气候变化及能源

230. 今年夏天,香港数次受到热带气旋侵袭,其中台风「天鸽」引致风暴潮,令部分低洼地区出现严重海水倒灌。气候变化会引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将加剧极端天气的相关挑战。

231.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涵盖减缓、适应及应变三方面。政务司司长主持的气候变化督导委员会加强了跨政策局及相关部门的协作,致力落实《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并适时检视措施,居安思危。

232. 其中,气候变化基建工作小组会协调各工务部门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包括检视基建设施的设计标准及现有基建设施的抗逆能力,并与时俱进,以加强抵御极端天气的影响。同时,政府亦持续加强分析气候变化,预测极端天气及推广防灾教育,增进全民应变气候的能力。

233. 减缓气候变化,同样刻不容缓。《巴黎协定》于去年11月生效,并适用于香港特区。政府将积极推动香港低碳转型,迈向我们所订立把2030年碳强度从2005年的水平减低65%至70%的目标,以协助达成《巴黎协定》的愿景。

234. 低碳转型,须多管齐下,包括采用更洁净能源、全民节能、绿色出行及减废等。当中,我们会逐步以更洁净能源替代大部分燃煤发电,并会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及落实《香港都市节能蓝图2015~2025+》,以推动能源效益、节约能源及绿色建筑等。

235. 政府及电力公司于今年上半年达成新的《管制计划协议》,明年将公布在新协议下有关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及可再生能源证书计划,以及一系列新节能措施的详细安排。

236. 我们亦会积极于政府场地加强推广可再生能源及节能绿建,包括于合适场地发展大型可再生能源设施。其中一个创新举措的例子,就是水务署将依据石壁水塘及船湾淡水湖浮动太阳板发电系统先导计划的结果,研究本地发展大型浮动太阳能发电场的可行性。

空气质素

237. 宏观而言,政府于落实《香港清新空气蓝图2013-2020》的同时,正进行空气质素指标的检讨工作,并透过工作小组及公众参与,与民互动,共同把握此五年一检的机遇,探求进一步收紧指标的可行空间以及相关改善措施的策略。我们计划在2018年完成检讨。

238. 尽管过去数年政府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令空气质素有明显改善,船只仍然为本港目前最大的空气污染源。为此,特区政府与内地签署协议,共同推动实施珠三角水域船舶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区,我们计划立法规定自2019年1月起在香港水域内的船只必须使用低硫燃料。此水域船舶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区,将为亚洲中领先范例。

239. 另外,我们亦会研究推行计划,试验在本地渡轮及政府的新船只使用绿色技术,以减少空气污染排放。

减废回收

240. 低碳转型,惜物减废为重要一环,并须多管齐下,当中源头减废至为关键。为落实《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是重点减废计划,可引入经济诱因,推动社会移风易俗,鼓励市民更积极减废及进行乾净回收。我们现正优化早前公布的实施安排,以期在稍后时间提交条例草案予立法会审议。

241. 我们会进一步加强支援源头减废及乾净回收,以配合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的实施。当中,透过新增外展服务与新一轮的乾净回收宣传及教育工作,将提高全民的回收意识,以提升回收物的可回收程度和回收再造价值,此举可为回收业提供更合适的可回收物料。

242. 明年年初开始,内地逐步实施针对进口回收物的管理制度改革新方案,对香港的回收业及至社会带来契机。我们正透过逐步优化回收基金运作,协助业界尤其是中小企扩充及提升业务。回收基金近月已推出新的资助计划,鼓励业界将回收物料加工以符合内地新的进口要求。

243. 另外,环保署将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及持份者合作,更积极支援社区回收价值较低的可回收物,例如,将推行中央收集废胶樽计划,以提升处理相关回收物料的成本效益。

244. 环保署亦会研究长远培育本地环保再造工业的可行性,包括审视如何利用环保园的土地及配套设施,支援有关工业的发展,从而为本地产生的回收物料处理寻求更具长远效益及多元化的出路。

245. 应对厨余挑战方面,随着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网络的逐步建立,环保署将新设厨余回收组,专责推行厨余源头分类及收集,研究及制定新的厨余弃置监管措施,执行「惜食香港运动」,促进惜食减废及厨余回收。另外,「惜食香港运动」将进入新一阶段,以深化培养大众惜食文化,同时开展工商厨余中央回收的推广。

自然保育

246. 为响应国际社会对加强管制象牙贸易的强烈要求,确保大象的存活不受威胁,政府已于今年6月动议二读《2017年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修订)条例草案》,以禁止大象狩猎品进出口,并逐步淘汰本地象牙贸易,及加重濒危物种走私及非法贸易的罚则。立法会的有关条例草案委员会现正审议条例草案,希望能尽早通过。我们亦跟随国际间普遍做法,在禁止象牙贸易时,不会向象牙业界作出赔偿,以免传出错误讯息,加剧大象盗猎及吸引不法分子走私非法象牙到香港以获取赔偿;但政府会尽量为受影响的象牙工匠提供合适的支援。

247. 我们正落实《香港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2016-2021》,并继续举办香港生物多样性节,与民间团体协作,共同提倡公众欣赏自然,于生活上珍惜生物资源,识取惜用。

248. 郊野公园是香港重要的资源,藉着郊野公园成立40周年,渔农自然护理署以「郊野四十•承传共行」为主题筹办一连串活动,与市民同乐,并同行保育。

活化乡郊

249. 我们的偏远乡郊地区蕴藏丰富的自然生态、建筑和人文资源。政府将加强保育这些地区,既保护乡郊自然生态,亦活化其村落建筑环境,保育珍贵人文资源,为已近荒置的偏远乡郊注入动力,并促进生态旅游,以回应大众对城乡共生的愿景。政府早前与多个非政府组织合作,在荔枝窝进行了多项活化工作和小型改善工程,以复育当地乡郊自然生态、人文和建筑环境;这项计划不但得到村民支持,社会反应亦正面。

250. 政府会成立「乡郊保育办公室」来统筹保育乡郊计划,以促进偏远乡郊的可持续发展;及预留10亿元进行相关的保育工作及活化工程。办公室的优先工作将会与非政府团体互动协作,推展多元及创新的活动和计划深化荔枝窝的乡郊复育工作,以及推行沙罗洞的生态保育等。我们会不时检视计划的推行和成效,逐步把计划推展至其他偏远乡郊地区。

文物保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251. 今年8月我们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作名录),涵盖共20个具有高文化价值和急须保存的项目,包括南音、食盆、扎作技艺和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等。政府将与有关团体和传承人紧密联系和合作,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和不同形式的活动,提升公众对代表作名录项目的认识,并会继续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历史建筑

252. 香港的文物弥足珍贵,见证这个城市的发展足迹。政府透过多管齐下的策略推动文物保育工作,包括执行《古物及古迹条例》、实施历史建筑评级机制、提供「保育历史建筑基金」的资助、推行「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活化计划」)、以及推广和公众教育活动等。「活化计划」至今已推出了五期共19个项目,包括在上月开幕活化为「We哗蓝屋」的湾仔蓝屋建筑群。「保育中环」大型计划下的各个项目亦相继落成。此外,今年7月举行的「文物时尚•荷李活道」街头嘉年华会获得市民的热烈参与和认同,我们日后会继续举办同类型的公众参与活动。

文化艺术

253. 文化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既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又可发展多元产业,推动旅游,为青年人提供另类的就业机会。经过多年的规划和筹备,令人期待的西九文化区已逐渐屹立于维港海旁,文化区内各项主要设施,包括戏曲中心、M+视觉文化博物馆、演艺剧场、户外自由空间、艺术公园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将于未来数年相继落成。我很高兴在西九文化区进入另一阶段之际,唐英年先生答允再次出任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一职,带领西九团队为香港文化艺术事业掀开新的一页。

254. 在西九文化区以外,政府会尽力提供一个有利文化艺术发展的环境。除了发展局在检讨活化工厦政策时会考虑如何可透过新一轮计划帮助文化艺术界,政府亦会继续物色合适地方发展为艺术空间。在政府的支持下,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正研究以现时位于黄竹坑的「ADC艺术空间」营运模式,在私人物业业主提供的活化工厦或商厦的楼面开拓新的艺术空间,供青年艺术家以优惠租金租用。

255. 艺术无分地域,我们亦不要忘记香港以外有更辽阔的空间。香港艺术界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在香港以外树立了一定口碑,今年为配合香港回归20周年庆祝活动,我们也安排了艺团到海内外演出,大获好评。为巩固香港国际文化之都的地位,及协助本地年轻艺术家开创更多机会,我们会投放更多资源支持本地文化艺术界别。未来数年,我们将增加资助艺术家和艺团到内地和海外演出及举办展览,并在一些内地主要城市举办「香港周」活动,旨在展示介绍香港艺术的精粹。我们同时将于未来六年提供3千6百万元拨款延续艺术行政人员培训计划,及鼓励年青艺术人才到外地学习,交流经验。

256. 我们亦关注下一代的文化素养及拓展观众的工作。为此,政府将支持艺发局进一步推动艺团与学校合作,以促进艺团和学校善用校舍作艺术空间及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为日后香港的文化建设打好根基。

体育发展

257. 政府正全力推展「啓德体育园」计划,以提供现代化和多用途的场地,支援体育全面发展,举办更多国际级的体育盛事。我们已经完成资格预审,今年内会邀请合资格的投标者递交投标文件,期望在2018年下半年展开工程,2022-2023年间完成工程。

258. 教育局与民政事务局于本学年起推行「开放学校设施推动体育发展计划」,为学校提供额外资助,以鼓励公营学校向体育团体开放学校设施及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我们会向相关学校和体育团体收集意见,以优化计划。

259. 民政事务局已完成「香港残疾人士体育发展顾问研究」及公众谘询,并与持份者订定具体工作计划。其中一个重点是推行先导计划,为残疾运动员提供全职训练及为残疾精英运动项目提供资助。我们将参考先导计划的经验,制订长远的精英资助计划。

260. 队际球类运动一直是最多学生和青少年参与的运动项目。然而,由于队际项目的运动员人数较多,需要更多资源组织训练才有机会在大型国际赛事中争取好成绩。为推动队际球类运动发展,我们将拨款1亿3千万元开展五年发展计划,向亚运队际球类项目的相关体育总会提供额外资源,制定和推行代表队训练计划,并为香港代表队队员提供支援,目标是协助队际项目循序渐进提升成绩,增加日后晋身精英项目的机会。

安全城市

261. 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而香港正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整体犯罪率近年屡破新低。但面对全球反恐形势急剧变化和恐怖主义可能带来的威胁,政府要确保香港有充分和不断强化的反恐能力和准备。我们会成立一个由警方领导及有关执法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反恐专责组,负责监察全球恐怖活动趋势演变和反恐部署,检讨和不断完善香港的反恐策略,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措施和行动计划。政府亦会加强与外地反恐机关情报交流,扩大反恐情报搜集和分析的能力。此外,我们有需要发展专门反恐培训、专职调查及打击能力;以及不断改善紧急事故应变计划和加强公众的警觉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