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

(七) 宜居城市

理念

252. 「宜居」的生活环境,可以令香港人活得开心、有希望、对前景有信心,对香港有归属感。随着社会进步,市民对「宜居城市」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们除了要解决土地和房屋供应的迫切问题外,也会致力发展便捷的交通、绿色的郊野、美丽的海港、可持续的环境、具历史氛围的文物、以至高质素的文化、艺术、康体活动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让大家向往在这个地方落地生根。

交通运输

253. 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务全面而具效率,每日超过1 200万人次使用,占出行人次接近九成。然而,我们不能自满,必须更积极地以「运输先行」来创造容量,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安全和服务质素,便利市民出入。

发展运输基建

254. 四通八达的运输基建一直为香港人引以自豪,亦是保持香港竞争力的关键之一。2018年是运输基建的「丰收年」,我们三个星期前见证了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开通,26公里的香港段无缝地接上国家现时长达25 000公里、且不断扩展的高铁网络,大大缩短了经铁路来往香港与内地主要城市的交通时间。港珠澳大桥亦即将通车,连系粤港澳三地,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人流、物流至为重要。连接香港与深圳东部的莲塘╱香园围新陆路口岸工程亦预计于2019年完成。这三项跨境基建经历多年,是相关政府和建设团队努力的成果。

255. 在本地道路网络方面,中环及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将于今年底至明年初开通。绕道将成为沿港岛北岸的一条策略性主干路,届时从中环驾车前往北角东区走廊只需约5分钟。六号干线工程亦迈出了很大步:位于干线东段的将军澳─蓝田隧道主隧道建造工程和位于干线西段的中九龙干线已动工;而干线中段的T2主干道及茶果岭隧道一俟得到立法会通过拨款,会于明年下半年动工,以争取在2025年开通整条六号干线。届时,市民经六号干线往来将军澳市中心及油麻地交汇处的行车时间会由现时约65分钟大幅减至约12分钟。另外,连接六号干线东面的将军澳跨湾连接路预计于2022年完工,当六号干线开通后,可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道路网络往来将军澳新市镇及九龙西。

256. 至于本地铁路网络方面,我们继续推进沙田至中环线的建设,同时会继续严肃处理红磡站扩建工程被揭发的质量和监管问题。展望将来,我们会逐步落实《铁路发展策略2014》内建议的新铁路项目。

纾缓交通挤塞

257. 香港可使用的路面空间有限,我们难以不断兴建道路来解决塞车问题。针对个别交通特别挤塞的地方,如隧道和商业区,须以交通管理措施处理。为提高隧道和商业区道路的使用效率,我们建议研究按「挤塞征费」的理念,透过增减各类车辆使用收费隧道及青马和青沙管制区的收费水平,务求更有效分配这些有限的路面空间。随着中环及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日后通车,政府会继续积极筹备在中环及其邻近地区实行「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我们会在2019年上半年提出先导计划的具体方案谘询持份者。

258. 现时,私家车、的士及电单车三类车辆占过海交通流量达7成半。根据运输署的研究,要合理分流过海交通,我们须善用西区海底隧道(西隧)较大的设计容车量,推动部分现时使用红磡海底隧道(红隧)或东区海底隧道(东隧)的私家车、的士及电单车改用西隧,以期有效纾缓过海交通挤塞,及减少对非过海交通的影响。政府建议由2020年1月1日起,降低使用西隧的私家车、的士及电单车实际所需缴付的隧道费,并同时上调红隧和东隧的相关隧道费,以达至有效分流的效果。为此,我们与西隧专营公司已经原则上同意隧道费补偿计划。

259. 至于载客量大的专营巴士,我们建议豁免专营巴士使用政府隧道和道路11的收费。我们亦与西隧专营公司原则上同意由政府代专营巴士营办商缴交使用西隧的隧道费,使相关营办商可以将节省的隧道费开支,直接用于纾缓加价压力,以减轻市民公共交通开支负担,而我在去年《施政报告》建议的《免入息审查的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亦快将推出。我们正同时与大榄隧道的专营公司探讨为行走大榄隧道的专营巴士提供有关安排。

260. 我们亦会继续建设香港作为「易行」城市,让市民可安步当车,作「首程」和「尾程」的短途接驳。

增加泊车位供应

261. 香港的车辆数量在过去十年增长迅速,平均每年增长率为3%。由于泊车位的平均每年增长率仅为0.9%,泊车位短缺也是困扰车主的问题。我们有需要提供更多泊车位以回应社会的诉求,特别是优先照顾商用车辆的泊车需要。

262. 政府会按照「一地多用」的原则,在合适的「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及公共休憩用地发展项目中,加设公众泊车位,例如,政府计划在新蒲岗四美街公共休憩用地地库和将军澳第67区政府联用办公大楼加设公众泊车位。若技术上可行,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在合适的政府设施和公共休憩用地中可提供至少1 500个公众泊车位。

263. 此外,政府在兴建纪律部队宿舍时,会充分考虑纪律部队运作的独特性,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泊车位。我们亦会继续要求私人发展项目按地契条款提供泊车位。

改善公共交通服务

264. 为进一步加强专营巴士的营运安全,政府会资助专营巴士营办商在现有巴士上加装合适安全装置,包括在部分巴士的上层所有座位加装安全带。

265. 政府正筹备复办「中环—红磡」渡轮航线和试行行经启德、红磡、尖东、西九龙和中环的「水上的士」服务,并在红磡(南)渡轮码头引入商业元素,为红磡海滨注入活力。另外,政府正研究离岛渡轮航线的长远营运模式,并会于明年上半年公布结果。

266. 政府一直推动公共交通营办商开放其营运数据,方便市民出行和计划行程。为提供专线小巴实时到站资讯,政府将出资研发资料收集系统和流动应用程式,并在专线小巴安装相关装置,让乘客透过手机应用程式取得专线小巴实时到站资讯,而相关数据亦会以机器可读格式发布予公众使用。专线小巴营办商可利用相关数据作车队管理,以提升营运效率。

行人友善环境

267. 为方便市民上落行人通道,政府现正在「人人畅道通行」计划下,积极推展加建无障碍通道设施的项目,并将在2019年上半年,就现时计划余下120多条行人通道的加建升降机建议展开可行性研究,以尽快推展可行的项目。同时,我们亦会在2019年检视是否有空间进一步扩大「人人畅道通行」计划的范畴,以期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市民。

环境及自然保育

改善空气质素

268. 改善路边空气质素以保障公众健康一直是政府环境政策的重点。过去五年,路边空气主要污染物(包括可吸入悬浮粒子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已下降约三成。为进一步减少路边空气污染物的水平,我们计划推行下列新措施:

  1. 于2020年收紧新登记电单车的废气排放标准至欧盟四期;
  2. 推行鼓励与管制并行的计划,于2023年年底前分阶段淘汰欧盟四期的柴油商业车;
  3. 全数资助专营巴士公司进行试验,为欧盟四期和五期专营巴士加装强化选择性催化还原器,以减少排放氮氧化物;
  4. 检讨「绿色运输试验基金」的资助范围,以促进运输业界更广泛使用绿色运输技术,包括商用和公共电动车;
  5. 继续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车辆,长远希望本港的新登记私家车最终全是新能源车。在谘询持份者后,可考虑先禁止柴油私家车在本港首次登记。

269. 空气质素指标的检讨已进入最后阶段。我们会在今年年底前向环境谘询委员会汇报检讨结果,以及收紧空气质素指标的建议。

减废回收和保护海洋

270. 政府会继续全力落实《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当中,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是我们整个减废策略中至为重要的一环,透过提供经济诱因,移风易俗,鼓励市民更积极落实源头减废和乾净回收。要成功落实这项重要政策,极具挑战。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已就这项政策及相关的落实安排谘询市民和业界,凝聚共识。我们会在短期内提交条例草案予立法会审议。在条例通过后我们会设置一段约12至18个月的准备期,让政府、不同持份者和市民作好准备。我们亦会加强公众教育及宣传工作,以加深市民对收费安排的认识。

271. 为配合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收费)的落实,政府乐意提供恒常资源以加强减废和回收工作12。我们会在2019-20财政年度先增拨约3至4亿元,并在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实施的财政年度起进一步增加拨款。这项每年拨款的数额会与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所得总收入相若,达至「专款专用」的效果。

272. 政府亦会加强应对塑胶废物的挑战。来年,我们会推出多项优化和新措施,包括在政府场地加设饮水机鼓励巿民自备水樽,在主要服务政府员工的场所先行禁止提供胶饮管和发泡胶餐盒,在签订新合约以及续约时要求在适当的政府场所内经营食肆的营办商避免使用即弃塑胶餐具,并与餐饮业合作推广减少使用即弃塑胶餐具;以及检讨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的运作以加强其减废成效。

273. 鉴于即弃塑胶餐具对本港以至全球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潜在影响,我们会研究管制或禁制即弃塑胶餐具的可行性、范围和机制。

274. 我们会扩大政府行动,加强本港海岸线的清理工作和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区域合作。香港有不少愿意为保护海岸清洁出一分力的组织和志愿人士。我们会设立一个海岸清洁联系平台,结合社会力量,协力保护海洋环境。

气候变化和能源

275. 《巴黎协定》已于2016年11月生效,并适用于香港特区。根据《巴黎协定》,所有缔约方应在2020年或之前努力拟订并通报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一部分,也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香港应在2020年或之前制订至2050年的长期减碳策略。为此,政府已邀请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2018-19年度展开公众参与过程。

276. 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我们会由政府带头,更有系统地引入可再生能源。

277. 在私营界别方面,我们引入了上网电价,为个人和非政府机构投资可再生能源提供诱因。我们会进一步为他们提供支援与便利,包括在新界豁免管制屋宇,即「村屋」天台上,适度放宽装设太阳能光伏系统的限制;我们亦会在其他私人楼宇,特别是低密度楼宇,作出合适的放宽安排。此外,我们会推出一项新计划,协助学校和非政府机构安装小型可再生能源系统。

278. 在公营界别方面,政府会继续带头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我们会研究在合适的水塘位置装设大规模的浮动太阳能板发电系统,亦会考虑在合适的堆填区装设太阳能板。

279. 建筑物用电量占全港用电量约90%,推动建筑物节能对减少碳排放十分重要。政府以身作则,在现有政府建筑物进行节能计划。我们正稳步迈向达成五年计划的目标,在2019-20年度减少政府建筑物用电量5%。为进一步节能,我们会筹备逐步在合适的主要政府建筑物进行重新校验,以提升能源效益。我们亦会鼓励政策局和部门为其管理的建筑物申请绿色建筑认证,以彰显政府对低碳发展的承担。

280. 分期进行的启德发展计划区域供冷系统进展顺利。所有工程在2025年完成后,届时每年节省的用电量估计最高可达8 500万度电。为配合政府的低碳发展方针,我们也会研究在东涌和古洞北等新发展区推行区域供冷系统。

281. 政府已委讬户外灯光工作小组检讨《户外灯光约章》的成效,以及研究如何进一步规管户外灯光。

自然保育

282. 我们会继续执行「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作为本港自然保育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蓝图。

动物福利

283. 政府十分重视推广和保障动物福利。我们正就修订与动物福利相关法例拟备主要方向和初步建议,并计划在明年初谘询公众,当中包括研究提高针对残酷对待动物的罚则和引入对照顾动物人士施加谨慎照顾动物的责任。

284. 警队致力打击残酷对待动物。为鼓励市民支持和协助有关工作,警队将于2019-20年度推展「动物守护社区大使」计划,并协调和深化与相关持份者的沟通和合作。

城市管理

工务工程项目管理

285. 工务工程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表现一直备受公众关注。我们会透过将项目成本管理办事处升格,并扩大其编制和职能,以推行策略性措施、加强成本监控和项目管治能力。政府会设立主要项目精英学院,让我们能以创新思维和世界级水平的领导技能,推展工务工程项目。

楼宇安全

286. 现时香港约有66 000部升降机,适当的定期检验和保养维修可保障升降机的安全使用。由于近年科技发展迅速,现今的升降机较旧式升降机具备更全面的安全保护装置。因此,加快推动优化升降机有助提升安全水平和进一步保障公众安全。有见及此,政府参照现时推行的「楼宇更新大行动2.0」和「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资助计划」,计划动用约25亿元推行「优化升降机资助计划」。这计划为应课差饷租值不超越设定上限的住宅或商住楼宇提供资助,优化未能达到现时技术水平的旧式升降机,当中合资格楼宇的长者自住业主更可获额外资助。我们会与市区重建局合作推行这个资助计划,并期望计划在明年第一季推出,以协助有需要的业主加快升降机的优化工作。

食水安全

287. 政府正全力推行去年9月公布的「提升香港食水安全行动计划」。我们展开了用户水质监测;制订了更严格措施规管水喉物料和新建水喉装置的验收;为协助用户实施建筑物水安全计划制订了指引和范本;并会继续就食水安全加强教育公众。此外,我们成立了食水安全谘询委员会,向政府提供有关食水安全相关事宜的建议。发展局正就制订适合香港的食水安全监管制度进行研究,并即将成立专责小组,以监察水务署在保障食水安全上的表现。水务署亦正全面检讨《水务设施条例》和《水务设施规例》,并会适时提出法例修订建议。

大厦管理

288. 为协助业主妥善履行其大厦管理责任,我们在过去一年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援措施,包括由退休法官╱司法人员主理的「解决大厦管理争议服务」试验计划,为大厦管理争议个案提供客观意见;由民政事务总署委聘的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在「法团谘询服务计划」试验计划下,协助业主立案法团按《建筑物管理条例》、相关《工作守则》及行政指引的规定处理大厦管理事宜;及由民政事务总署统筹各相关部门联合提供「大厦管理中央平台」,透过一站式简介会向业主介绍各类与大厦管理及维修相关的服务或计划。此外,载列大厦管理最佳做法的新修订《工作守则》亦已于今年9月1日生效。与此同时,我们正积极跟进修订《建筑物管理条例》的工作,以期于明年年底前向立法会提交修订条例草案。

维港水质

289. 维港水质持续得到改善,受市民欢迎的维港渡海泳今年将继续于维港中央举办。政府会继续努力改善维港水质和处理近岸气味问题,现时已在西九龙及荃湾一带开展雨水渠旱季截流器建造工程,并正筹划在其他维港沿岸地区设立更多同类设施。此外,观塘基本污水厂的改善工程正在施工,而在鲤鱼门敷设公共污水渠和修复各区老化地下污水渠的项目亦正进行招标。这些工程在完成后会进一步改善维港水质。

优化海滨

290. 我们致力贯通维港两岸的海滨,发挥维港独有的优美景致,打造市民共享的优质公共空间。明年展开的湾仔北新海滨工程,将建造两条不同主题的海滨长廊,2021年完工后可全面接通上环至湾仔码头总长约三公里的海滨长廊。我们亦正修订东区海旁行人板道的走线方案,如方案获得支持,将尽快展开详细设计工作。坚尼地城城西道海滨的公众休憩用地,将于明年第一季起逐步完工并开放给市民享用,以配合日后由非政府机构营运的社区园圃及相关设施。

291. 另一方面,荃湾海安路的海滨优化工程会于明年陆续展开,土瓜湾海心公园扩建工程的拨款申请亦会于明年提交立法会审批。起动九龙东办事处正邀请非牟利机构于启德跑道末端营运周末市集。此外,我们会在今年年底就红磡码头都市公园项目邀请有兴趣机构递交有关设计和营运的意向书。

文物保育

历史建筑

292. 过去一年,香港在文物保育方面的工作进展良好。「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活化计划」)至今已推出了五期共19个项目,在九个已开始营运的项目中,五个获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其中活化为「We哗蓝屋」的湾仔蓝屋建筑群更荣获最高荣誉的卓越奖项,亦是首次有香港保育历史建筑项目获此殊荣。而第三期活化计划的三个项目13预计于今年年底投入服务。另外,由政府与香港赛马会合作推展的中区警署建筑群活化项目(「大馆」)已在今年5月开幕;「大馆」的各项设施和举办的活动均得到市民和艺术团体的好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

293. 政府今年拨款3亿元以加强保护、推广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的职能,充分利用3亿元的额外拨款,与传承人及有关团体继续探索和紧密合作,以加强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工作。

文化艺术

294. 我们的愿景,是发展香港成为一个植根于中国传统并融会多元文化的国际文化大都会。近年来,我们喜见香港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益蓬勃,以回应市民对多元化文化艺术节目的诉求和建立更大的观众群。

295. 本届政府积极支持文化艺术发展,其中包括预留200亿元改善和增建文化设施,向康文署拨款5亿元用作添置博物馆馆藏和举办展览。未来数年,多项文化建设陆续竣工,有助满足香港文化艺术长远的发展需要。在表演艺术方面,西九文化区(西九)的戏曲中心将于今年年底启用,旨在传承和发扬戏曲艺术。预计于明年第二季启用的自由空间,将呈献崭新的艺术体验。此外,位于东九龙的跨区文化中心和西九的演艺综合剧场工程进度良好。在视觉艺术方面,西九将拥有两个世界级博物馆,分别是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另外,香港艺术馆刚获至乐楼和吴冠中后人捐赠书画瑰宝,此两批艺术珍品将是香港艺术馆明年年底重开后的常设展品。届时,三座风格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将在维港海滨鼎足而立,成为综合文化、艺术、旅游的新地标。

296. 为支持博物馆的发展、拓展观众群和加强推广STEM教育以及历史、文化艺术,我们计划扩建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以及持续更新两间博物馆和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常设展览。

297. 政府将善用科技提供创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以及提升图书馆的设施和服务质素、成本效益和友善环境,以推广全城阅读文化和配合香港发展成为智慧城市。我们亦会继续汇聚各方力量,包括教育界、社区组织及区议会等,建立策略性伙伴关系,营造更好的全城阅读氛围。

体育发展

298. 香港运动员于今年8月在印尼举行的亚洲运动会中,取得骄人成绩。他们多年来刻苦训练,在比赛中表现出坚毅和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我相信所有香港市民与我一样,对运动员的优秀表现感到无比自豪。我感谢所有运动员、教练、运动专业人员及相关机构所付出的努力。政府会继续支持精英体育的发展,协助运动员在2020东京奥运会和未来其他国际大型运动会中争取佳绩,包括加强对运动员在训练、运动科学和运动医学等多方面的支援,以及积极研究提升香港体育学院的设施。

299. 我们将继续提供多元和现代化的康体设施和服务,提倡全民运动,并通过将运动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措施,培养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热爱体育运动的风气。政府正落实「启德体育园」计划,预计在今年年底批出合约,并期望在2022至2023年间完成工程,以提供世界级设施推动体育全面发展,吸引更多国际级体育项目及赛事来港。与此同时,我们会继续落实「体育及康乐设施五年计划」,增加和改善地区康体设施,推动全民运动。在过去两个立法年度,已有十个项目获立法会批准拨款,我们将陆续提交其他项目的拨款申请。

300. 政府已预留5亿元推行「体育盛事配对资助计划」,目的是鼓励更多社会人士和商界赞助大型体育活动。我们希望尽快得到立法会批准拨款,让计划可以在2019年展开。

安全城市

301. 香港近年治安情况保持平稳,去年整体罪案数字录得自1975年以来的新低。良好的治安环境不但令香港成为非常宜居的城市,更加强香港对海内外公司的吸引力。为确保香港维持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政府会继续保持警觉,密切监察罪案的最新趋势,采取预防及果断的执法措施,尤其严防恐怖主义活动。跨部门反恐专责组已于今年4月成立,在原有的反恐架构之上提供一个跨部门反恐平台,全面提升反恐情报和资讯的搜集、协调及分析,并推展反恐演练及公众应变教育的措施,加强香港整体的反恐部署。